重庆衡器的进化与代沟
时间:2012-11-01 17:37:00
发布人:管理员
首先,需简要地回顾重庆衡器的进化过程,以便从中发现重庆衡器的发展规律:人类最初所使用的重庆衡器只有天平和杆秤,尽管其结构极为简单,但仍可按现代重庆衡器的概念将其分解为“承载器”(盘)、“传递装置”(杠杆)和“测量装置”(砣和刻度,早期称其为指示装置),其中承载器是衡器的“前端”,测量装置是衡器的“终端”,而传递装置是连接两者的中间部件,其作用是使称重信号由前端到达终端。由于当时人类尚处在农业时代,在有限的制造能力和某种准确度要求的双重约束下,人们还不能制造较为复杂的传递装置,以至前端与终端间的距离有限,充其量为数米,通常不会超过一个人的肢体可触摸到的范围。人类进入早期工业时代以后,人们逐渐制造出越来越复杂的机械传递装置,且能用多级机械传递装置连接前端和终端,使得前端和终端的距离达到十数米甚至数十米,但还没有超出人的视觉范围。人类进入现代工业时代后,人们利用转换技术和电子测量技术改造传递装置和测量装置,使电磁量成为传递称重信息的载体,由于可以传递电磁量的手段很多,如利用电缆、无线装置、红外装置等,衡器的前端与终端的距离可轻而易举的达到数百米甚至上千米。现在人类开始(或已经)进入了信息时代,网络是传递信息的最好手段,如果利用网络连接衡器的各个装置,那么前端与终端的距离就不是用地理概念能说清的了。由此可见,不同时代的衡器之间的最根本的不同点,在于用来传递重量信息的载体是完全不同的。比如,机械衡器利用“力”作为重量信息的载体,重庆电子衡器利用“电量(还可细分为许多种)”作为重量信息的载体,新一代衡器将会利用数字信号作为重量信息的载体。所以,信息载体之间的差异成为了重庆衡器的代沟,按照这样一个代沟划分,我们不妨把机械衡器称为第一代重庆衡器,把电子衡器称为第二代衡器,随着信息技术在重庆衡器中的广泛应用,必将会出现以数字信号为信息载体的第三代衡器。如果为各代重庆衡器建立数学模型,那么第一代重庆衡器的数学模型不会超出算术、三角函数等初等数学所能表达的范围;为第二代重庆衡器建立数学模型,可能就要以高等数学为工具;建立第三代重庆衡器的数学模型,则需要以基于“布尔代数”的逻辑算法为工具,从数学模型的结构看,各代重庆衡器的基本特征也是有天壤之别的。顺便提醒一下,不以测量装置的差异作为重庆衡器的代沟的理由是:测量装置的本质是为适应信息载体的形式而选用的某种转换技术,其工作原理将因信息载体的不同而不同